抗通脹,買樓收租優於iBond
日期:2013-06-10第三批通脹掛勾債券/iBond經已決定推出,會在6月下旬上市,雖然與通脹掛勾是穩賺不賠,但年期只得三年,而分派所得的數量亦有限,難以完全對沖通脹對財富的侵蝕。如果要應付通脹,還是購買住宅物業比較佔優。
政府計劃推出第三批價值100億港元的iBond,預備給本港50萬名市民認購,換言之,每人獲得的iBond約為2手,即總值2萬元。政府預計今年通脹是4.5%,即iBond的派息率最少有4.5%以上。再加上價格上升,但孳息率會少於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別的13%及11%,估計約為10%。
市民所分得的iBond如果只得2手,每手賺1,000元,2手共得2,000元,用來應付通脹,可謂九牛一毛,濟不了事。
根據中原地產新簽租約統計,2013年4月份全港85個大型私人住宅屋苑的建築面積平均租金每平方呎錄得22.8元,較3月的22.9元輕微下跌0.4%,租金升勢暫止,削弱買樓租金回報率。而且港府著力壓抑樓價升勢,令到樓價回軟,如果租金和樓價繼續下跌,的確造成投資樓市蝕錢的現象。
不過,樓價和租金的升跌,是由市場決定而非長官意志造成,樓價和租金不一定聽從政府指示下跌。
過去幾年,在金融海嘯之下,香港住宅樓市在全球經濟不振的惡劣環境之下,逆市而升,令人大跌眼鏡。2012年升21%,2011年升8%,2010年升19%和2009年升28%,都是升得令人感到意外。後來,港府不斷推出壓抑樓市的招數,多年來只能使到樓市從高位回落4、5%,現在樓市依然堅韌地不肯再跌,到底後市是升是跌,只有上天才可以回答到這個問題。
短期內,港府力壓樓市,樓價再跌無疑有可能,但目前世界依然「水浸」,投資目標仍然離不開樓市。所以,港樓可能只是回軟一兩年,之後又再展升浪亦未可料。目前,住宅物業租金回報是2、3厘,但樓價長線還是升的,見到轉勢才追入,可能為時已晚。假設將來樓市每年僅是5%,但再加2、3%的租金收入,孳息率也有7、8%。由於物業實質價值比iBond大,對沖通脹效用,應該比iBond更實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