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政府觅地建屋 助市民安居
日期:2019-07-26政府将公私营土地建屋比例,由6比4改为7比3,虽然在公营房屋比例上有所增加,但实际上新增土地未必多。政府必须加强力量去开发土地,否则私人住宅楼价会因短缺而飞升,政府不管在公营私营房屋供应都两头不到岸。
本港近年新开发土地看来停步不前,在公营及私营房屋皆供不应求。尽管将公私营房屋土地比例由6比4改为7比3,公营房屋供应量似乎见不到甚麽改善,公屋轮候时间已延长至5.5年。但细心分析,公营房屋在总房屋供应比例中有下降,反而私楼则在上升。去年政府将公营房屋的比例增加至7成,着实无可厚非。
不过在总比例中提高1成的公营房屋,仍未能加快公屋轮候人士的上楼速度,实在令人忧心。另一方面,私楼的比例被抽走1成之后,纵使市场出现不少坏消息,私楼价格依然坚挺应跌不跌,又令购买私楼人士望楼兴叹,甚难完成置业愿望。
私楼价钱持续上升,使到置业人士「上车」愈来愈吃力,也会造成鼓噪,不利社会安定。现今本港一手新私楼的供应量大约每年2.2万个单位。以目前香港约260万个家庭计算,只要有1%家庭买入新楼,经已是2.6万个单位,换言之,每年新增2.2万个单位是供不应求,楼价自然身不由己地上升。
1%家庭已达2.6万个单位需求,此数字是指香港人口楷梯最尖端的一群,假设最顶尖的5%家庭要买新楼,楼市可能要进入「飞升」境地。此外,仍未计及内地14亿人口的购买力,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人士,每年供应2.2世万个新单位是严重不足的。
楼价再长升长有,会扯高私楼租金,不利於等候公屋的普罗市民。政府将公营房屋比例增加至7成,笔者是支持的,此举可纾缓入住公屋的压力,减少社会不稳。
但本港3成的土地作私楼,仍然远远落后於实际需求,长此下去7比3的公私营房屋比例也是不能满足公私营房屋实际需求。政府应加大力量,开发棕地、私人农地以至「明日大屿」提供更多建屋土地,才是治本之策。无可否认,开拓棕地、农地及东大屿山前路满途荆棘,假如不加大力度认真面对,在公私营房屋供应都继续两头不到岸,将来引起的社会隐忧都是不能小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