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量限尺后遗症
日期:2015-09-02近年香港新供应的私人住宅,单位面积偏细,被讥为「劏房」。这种超小型迷你户充斥一手楼市,是特区政府「适度有为」的结果。由上任特首曾荫权遗留为本届政府的「礼物」;而今届特首梁振英的「礼物」,要由下届政府接受。
红磡环海‧东岸1008伙中,开放式单位476户,一房504户,二房28户。即项目几乎全数为超小型户,是超小型户项目的「杰出」代表,但非「创造者」。
超小型户的出现,始於上届特区政府,曾荫权任内最后二年。因为楼价𩙪升,房屋供应跟不上。在土地供应未能即时增加之下,权宜之计是「割细」现有土地的单位数量。於是出现所谓「限尺楼」和「限量楼」。
2011到2012年,首先选定五幅土地,更改规划。卖地章程中,写入最低建成单位数量。率先推出是元朗安宁路地皮,由长实投得,即今天的「世宙」,有1129伙。东涌的东环,由新地投得,有2339伙。另有二个红磡项目:悦目(216伙)和城中汇(95伙)。最后,荃湾沙咀道地皮规划作居屋,即尚翠苑(962伙)「
其后,发展商争相尹则,兴建超小型迷你户,令该类单位大增。在房价仍然高企之下,超小型迷你户可以人为地提高供应,却牺牲了居住质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