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营屋短缺 私楼足够更难
日期:2018-12-17运输及房屋局数据显示,未来5年公营房屋供应量首度超逾10万伙,但预计未来10年则出现4.3万伙的巨大缺口。加上觅地造地诸多困难,整体土地供应量持续不够,公营房屋供应不足,私楼也告匮乏,楼价持续高企。
未来5年公营房屋供应量超逾10万伙,是2014年《长远房屋政策》以来的首次,表面看本来值得高兴,但只是短暂亢奋。因为从本年度计未来10 个财政年度,最多只能够提供23.7伙公营房屋,与《长策》10年目标28万伙相比,出现一个多达4.3万伙或15%的巨大缺口。
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本年中经已将9幅私楼地皮拨作兴建公营房屋。6幅位於安达臣道石矿场,3幅位於启德,合共可提供1.06万伙单位,均属很值钱的地皮,平白牺牲了大笔库房收入。及后又将地皮的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四比改成七三比,
在此等行动之后,未来10年本港公营房屋比目标仍然出现多达15%的缺口,可说是作出拉上补下的动作也改变不了公营房屋短缺的劣势。
制造建屋的熟地需要很长时间,但政府在开发地皮所面对的困难满途荆棘,遇到非常巨大的阻力。尽管想从棕地及农地方面入手,显得障碍重重,开发地皮速度也不见得快。
林郑月娥计划在东大屿水域兴建人工岛起屋纾解房屋紧张的问题,但填海的研究工作竟然长达4年,距离建屋就更遥远,必然远水救不了近火。明知觅地艰难,发展商也不会随便贱价卖楼,免得耗尽土地储备无法补充影响他日业绩,公私房屋及土地供应皆缺,楼价如何不言而喻。